昔日,儒圣問禮道圣,二圣相談甚歡。臨別時道圣贈言:“吾聞之,富貴者送人以財,仁義者送人以言。吾不富不貴,無財以送汝;愿以數言相送。當今之世,聰明而深察者,其所以遇難而幾至於死,在於好譏人之非也;善辯而通達者,其所以招禍而屢至於身,在於好揚人之惡也。為人之子,勿以己為高;為人之臣,勿以己為上,望汝切記。”孔圣頓首道:“弟子一定謹記在心!”
到了黃河的岸邊,看見河水滔滔,濁浪翻滾,勢如萬馬奔騰,聲如虎吼雷鳴。孔圣佇立岸邊,不覺嘆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黃河之水奔騰不息,人之年華流逝不止,河水不知何處去,人生不知何處歸?” 聞孔圣此語,道圣曰:“人生天地之間,乃與天地一體也。天地,自然之物也;人生,亦自然之物;人有幼、少、壯、老之變化,猶如天地有春、夏、秋、冬之交替,有何悲乎?生於自然,死於自然,任其自然,則本性不亂;不任自然,奔忙於仁義之間,則本性羈絆。功名存於心,則焦慮之情生;利欲留於心,則煩惱之情增。”孔圣解釋道:“吾乃憂大道不行,仁義不施,戰亂不止,國亂不治也,故有人生短暫,不能有功于世、不能有為于民之感嘆矣 ” 道圣道:“天地無人推而自行,日月無人燃而自明,星辰無人列而自序,禽獸無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為之也,何勞人為乎?人之所以生、所以無、所以榮、所以辱,皆有自然之理、自然之道也。順自然之理而趨,遵自然之道而行,國則自治,人則自正,何須津津于禮樂而倡仁義哉?津津于禮樂而倡仁義,則違人之本性遠矣!猶如人擊鼓尋求逃跑之人,擊之愈響,則人逃跑得愈遠矣!”
在看見這套服裝的時候,腦海中忽然閃現出了這一段散見于各大史料中記載的孔子問禮的典故。可見中國文化的兩大源流雖然在關于仁義禮方面存在不同的看法,但還是氣氛和諧的,甚至孔子還以弟子禮執之,也展現出了中國文化無比的包容性。后人對于禮法過度看重和執拗,以至于諸多合乎人性、天道的想法和行為卻因不和世俗之禮被排除在主流文化之內,頓感唏噓。這套典型的魏晉風格類服飾,但卻采用了很少用的黑色外衣,不免與人們印象中飄逸瀟灑注重個性解放的魏晉服裝有所差異。很好,既然如此,就用其表現不羈、小邪、逍遙山水的感覺。
出鏡:小池 策劃:牧笛 出品:不可說 微信:ardento479460 同行:車幫、牧笛、王先鋒 服裝支持:夢徊霓裳心思漢
|